于磨砺中成长,在沉淀中展望

日期:2025-09-16 来源:蕲春项目 作者:唐凌云 字号:[ ]

三十个日夜倏忽而过,初次踏入蕲春项目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:规划齐整的厂房、自动运转的设备……与想象中尘土飞扬的工地截然不同,工地上悬挂的“安全红线不能碰,违规操作一场空”等鲜红标语更是直击心头。

初遇现场:理论撞上“真家伙”

当课本里的理论知识,遇上轰鸣的生产线和密布的工艺管道,我才明白什么叫作“纸上谈兵”。安全帽下的脑袋里塞满问号:破碎筛分的参数如何匹配?水循环系统的阀门怎么调控?当时的自己,就像一块没泡透的海绵,急着吸收却总抓不住重点。

转机藏在前辈们递来的“钥匙”里。安全员带着我们走遍工区每一个角落,让“安全红线”从口号变成脚下的每一步规范;技术师傅拿着图纸蹲在设备旁,把筛分粒度、除尘效率这些抽象概念,拆解成筛网孔径、风机风压的具体数值;最让人佩服的是那些老工人,摸一把电机外壳就知温度是否正常,听一段设备运转声便晓齿轮是否咬合,几十年的经验像本活教材,教会我“纸上得来终觉浅”的真正含义。

长长的胶带廊道,是我追随师傅足迹的巡检之路,更是我领悟使命的初心之路。指尖划过皮带,检查着毫米之差的破损与鼓包;扳手拧紧支架的螺丝,守护着的是万无一失的安全之距。在不断地学习中我慢慢懂得了这里产出的不只是优质砂石,更是八局人对“绿色建材”的较真——循环水里藏着环保智慧,低粉尘车间写满责任担当。

集体温度焐热“异乡感”

比技术更暖的是团队的温度。问再基础的问题,前辈们也会停下手里的活细细讲解;遇上棘手的操作,同事们总能第一时间搭把手;食堂师傅变着花样的热乎饭菜,宿舍里贴心备好的生活用品,把初来乍到的生疏感一点点消除。这种“不是家人胜似家人”的氛围,让“归属感”不再是抽象的词,而成了每天上班时迎面而来的笑脸,是午休时凑在一起分享家乡特产的热闹,是夜晚加班时有人为你留的一盏灯。这些细碎的瞬间像冬日里的暖阳,一点点把初来乍到的拘谨和疏离烤化了。

每每回想这一个月的点滴,心中满是感激。前辈们像灯塔一样为我照亮前行之路,将零基础的我领进门,让我拥有了沉甸甸的收获。我也更加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知识的盲区,这些“已知的未知”,将是我下一步奋力奔跑的方向。

满月小结:带着底气再出发

一个月的刻度,足够让人看清来路与方向。现在的我,能跟着师傅看懂基本的生产报表,能在巡检时留意关键设备的状态,更明白“绿色”二字不只是贴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渗透在每道工序里的坚持。当然也清楚,自己离独当一面还差得远: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、深层技术原理的吃透、跨岗位协作的默契,都是要啃的硬骨头。

站在满月的节点上,少了些最初的茫然,多了份踏实的底气。接下来的日子,想做块吸饱水的海绵,把技术练得更扎实;想当颗拧紧的螺丝钉,在岗位上站得更稳当。毕竟,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独行,能和二工区这股奋进的力量一起,为八局的绿色发展添块砖、加片瓦,这本身就是件值得铆足劲去干的事。

月满蕲春,心亦充盈。前路漫漫,唯有脚踏实地,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耕耘、学习、奋斗,方不负韶华,不负此程。保持这份初心与热情,在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,茁壮成长,下一个月,且看更从容的自己。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